各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總工會,人民銀行青島市分行、各地市分行,各隸屬海關,有關單位:
現將《山東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山東省教育廳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山東省商務廳 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山東省總工會 中國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
青島海關 濟南海關
2023年8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為推動現代輕工紡織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效,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努力打造世界級現代輕工紡織基地,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工作目標
(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規模總量不斷擴大,占全省工業比重穩中有升,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改善。肉類制品、精制花生油、啤酒、機制紙及紙板、紗、電視等產量保持全國前三,高端產品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鞏固提高。(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點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進一步提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創新載體平臺加快建設,一批關鍵技術得到突破。(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產業結構持續升級。產品供給日益豐富,品種引領力、品質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打造30家左右百億規模知名品牌企業,培育20個左右省級數字“三品”示范縣(市、區)、100個左右數字“三品”示范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產業生態進一步優化。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形成高效、融合、暢通的優良產業生態,培育世界知名的千億級產業集群4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二、工作任務
(一)實施創新引領工程
1.培優建強創新載體。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建設各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研發機構;推進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以及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提升產業公共服務能力,發揮創新資源整合、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作用,打造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和創新策源地。(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厚植產業創新力量。支持輕工技術與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高水平學科建設,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依托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等重點人才工程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等人才平臺載體,引育一批高水平產業創新人才。發揮“揭榜掛帥”機制作用,向全球發布一批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關鍵技術難題,精準招引緊缺型人才,帶動實施高水平創新項目。(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3.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編制紡織、食品、家用電器等領域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精準補齊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基礎產業技術等“六基”短板。聚焦現代食品、智能家電、造紙、紡織新材料等重點行業重大創新需求,持續實施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努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到2025年,累計推廣新技術(新成果)200項以上。(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
4.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鼓勵組建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聯合體和產業創新研究院等新型融合創新平臺,促進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有效聯結,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步伐,推動一批新技術研發應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
5.穩固產業鏈供應鏈。實施食品綜合精深加工行動,明確技術工藝及裝備提升重點方向,提高原料梯次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水平。鼓勵林漿紙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高廢紙回收利用水平和集約化加工能力,穩定造紙行業原料供應。規劃建設智能家電配套產業園,招引高端壓縮機、高性能電機等核心配套,以及高端精密金屬外觀件等關鍵配套,打造包含芯片、器件、軟件、整機、系統在內的智能家電產業鏈,提升本地配套率。強化紡織服裝產業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打造包含紡紗、織造、印染、服裝服飾、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機械等各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條。(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
6.著力鍛長板補短板。落實傳統產業技改升級三年行動計劃,運用高新技術和數字技術改造現代輕工紡織重點行業,鞏固提升綜合競爭力。聚焦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實際需求,精準招引和策劃推動實施一批產業帶動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重點項目。鼓勵紡織服裝、家具等行業開展相關原創設計賽事活動,補齊創意設計短板。推動振興魯錦產業,壯大漢服產業,開辟中華傳統服飾高質量發展新賽道。(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
7.推動上下游融通合作。深入開展輕工、紡織服裝產業鏈“融鏈固鏈”行動,組織企業參加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接交流活動,打造“鏈主”企業與中小企業對接平臺。支持相關行業協會、產業鏈聯盟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上下游對接活動,打造融通順暢的產業鏈供應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升級工程
8.增加升級創新產品。引導企業圍繞健康、科技、時尚、綠色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升級創新產品研發。積極發展智能仿生、抗菌除螨、紅外理療、吸濕快干、阻燃隔熱、涼感暖感、防霉防污等新型紡織服裝制品。編制發布全省特色優質食品目錄,加快發展預制菜、特膳食品、老年食品、營養健康食品、傳統特色食品等細分領域。開發紙基功能材料,發展高檔文化紙、特種紙及紙板、中高檔包裝紙及紙板、高檔生活用紙、代塑紙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加快發展節能環保型、網絡智能型、舒適健康型家電產品,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實現家電產品智能控制、互聯互通。推動新中式家具、軟體家具、高端定制、功能化家具等創新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9.提高產品質量品質。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升現代輕工紡織產品的舒適性、安全性、功能性。支持鼓勵企業主導或參與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制修訂,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選樹一批質量標桿企業,示范帶動一批企業質量管理能力突破提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
10.強化品牌培育服務。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在現代輕工紡織領域培育一批“好品山東”品牌和制造業高端品牌企業,每年遴選推廣一批“山東制造·齊魯精品”,助力企業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開展“山東制造·品牌故事”展播、“山東制造·品牌交流”活動,打造“山東新輕紡”公共品牌,提升“齊魯美酒”等品牌影響力。(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1.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引導企業加快發展協同制造、共享制造、服務制造、眾包眾創等新模式,推動服裝、家具等行業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實現供需高效對接和精準交付。鼓勵企業打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消費場景,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搭建預制菜產業創新智庫和平臺,加快地方特色食品預制化、工業化發展,放大預制菜產業集聚效應。(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
12.內外聯動開拓市場。支持企業參加國內知名展會展洽活動,鞏固擴大市場份額。指導各市聚焦重點出口企業和市場,“一企一策”“一業一策”“一國一策”制定市場開拓計劃,助力企業拓市場、穩訂單。開展“產業集群+跨境電商”培育行動,利用跨境電商等新載體拓展國際市場。(省商務廳)
(四)實施產業生態優化工程
13.梯次培育優質企業。支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每年打造3家左右主業突出、產業帶動作用強的領航企業。支持企業深耕細分市場成為“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每年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家、50家、10家左右,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局面。(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4.打造高水平產業集群。大力培育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雁陣型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集群。圍繞海洋食品、畜禽肉制品、食用植物油、淀粉加工及淀粉功能糖、果蔬加工、休閑食品、保健功能食品等,培育一批省級重點特色優勢食品產業集群、強縣、強鎮、基地。建設青島為主體,濟南、煙臺等市為支撐的全省智能家電制造基地。引導家具產業集群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促進集約集聚聯動發展。加快打造研發創意及品牌運營、新型纖維材料、高端研發制造、智能綠色印染、時尚家紡服裝、高端產業用紡織品等紡織服裝產業基地。(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5.數字賦能轉型升級。深入推進數字專員進企業,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專業輔導,加快智能化技改、設備上云步伐,新建一批智能工廠、數字車間,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深入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應用,加快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到2025年,輕工紡織產業領域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25家以上,較2022年底增加10家左右,帶動更多企業上平臺、用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16.構建產業人才支撐體系。加大現代輕工紡織產業企業家、經營管理、技術創新、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五支隊伍”建設力度,支持符合條件企業建設人才引領型企業。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行業特色學院,推廣現場工程師等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齊魯首席技師和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增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供給。每年聚焦20個工種左右開展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培育40名左右“山東輕紡工匠”,帶動更多職工立足崗位、成長成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
17.推動安全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從行業規劃、產業政策、法規標準、行政許可等方面加強行業安全生產工作,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積極推廣先進節水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培育綠色工廠,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工作推進機制。發揮現代輕工紡織產業專班橫向協同、上下聯動的統籌協調作用,密切跟蹤產業發展趨勢,謀劃產業發展方向,研究制定重大措施,協調解決重點事項。聚焦打造輕工、紡織服裝兩條標志性產業鏈,用好用活“鏈長制”工作運行機制,匯聚政府部門、行業組織、“鏈主”企業和專家學者作用,促進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資金鏈與產業鏈融通,不斷提高產業鏈韌性和現代化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專班各成員單位配合)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激勵引導作用,通過技術改造設備獎補、“技改專項貸”貼息、股權投資等形式,對現代輕工紡織領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項目予以支持。支持產業鏈發展促進機構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廣泛開展產業鏈活動,對推動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促進上下游整合配套等方面支撐服務成效明顯的,擇優予以獎勵支持。(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三)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指導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創新豐富契合輕工紡織產業生產經營特點的金融產品,強化重點項目融資對接,力爭到2025年,全省輕工紡織產業貸款規模突破4500億元,較2022年底增長35%以上。發揮省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引導作用,將省級重點項目、省技術改造導向目錄重點項目和省輕工、紡織服裝標志性產業鏈建設重點項目納入服務清單,銀行機構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一企一策”精準制定金融支持方案。(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每年通報表揚100個在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面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研究出臺促進全省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保障棉花等大宗資源商品進口,支持輕工紡織產業重要設備、關鍵零部件擴大進口,加強技貿措施研究,力促外貿保穩提質。統籌商貿發展和市場開拓等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參加紡織服裝、家具、造紙等國際國內知名行業性展會,擴大品牌影響力。深入實施“三品”行動,每年創建一批省級數字“三品”示范縣(市、區)和示范企業,支持爭創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和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示范園區(平臺)。支持舉辦“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紡織服裝分賽、校服設計大賽、家具設計大賽等賽事活動,大力培育優秀設計師,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注重創意、重視設計的良好氛圍,推動產業時尚化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青島海關、濟南海關)